Part 1
当创始人开口闭口谈
“执行力”,可能已经输了
小公司创始人最爱喊 “执行力”,每天盯着员工打卡、催报表、追 KPI,自己忙成救火队员;而那些能把公司做成行业标杆的企业家,反而很少提 “执行力”。他们开口闭口聊的,是 “赋能”“体系”“人才成长”。
这不是巧合。举个真实的例子:
曾经有个做电商的创始人,靠自己超强的执行力把销售额做到了年销 5000 万。但到了扩张阶段,问题爆发了 —— 他每天凌晨 2 点还在改详情页,团队却像提线木偶,离开他就不会干活。后来他去参观某上市公司,发现对方 CEO 每天只花 20 分钟看报表,大部分时间在和高管喝茶聊战略。他问:“你们员工执行力怎么这么强?” 对方笑了:“不是员工执行力强,是我们给的‘工具箱’够好用。”
这就是关键:普通管理者盯着 “人怎么执行”,厉害的创始人琢磨 “怎么让人更好地执行”。前者靠 “逼”,后者靠 “赋能”。
Part 2
执行力是结果,不是原因:
你在 “治标” 还是 “治本”?
很多创始人把 “执行力差” 当成问题本身,其实这只是表象。就像医生看到病人发烧就开退烧药,却不找发炎的病灶 —— 真正的管理,要治 “病根”。
1. 执行力的三大 “伪装”
·“员工不努力”:其实是目标不清晰。某餐饮老板抱怨员工 “没狼性”,后来发现他布置任务时只会说 “这个月业绩搞上去”,员工根本不知道 “搞上去” 是搞到 100 万还是 500 万,怎么发力?
·“流程总卡壳”:其实是体系有漏洞。我见过一个初创公司,创始人每天亲自盯供应链,因为采购总买错原料。后来引入 “标准化采购清单 + 供应商评分表”,员工照着流程走,出错率降了 80%—— 不是员工执行力差,是你没给 “正确的地图”。
·“创新总失败”:其实是试错机制缺失。某科技公司创始人骂下属 “缺乏执行力”,因为他们总把创新项目搞砸。后来发现,团队根本不知道 “试错边界” 在哪里:是可以花 100 万试错,还是必须 3 个月内盈利?没有清晰的规则,员工只能缩手缩脚。
2. 真正的管理:把 “个人能力” 变成 “组织能力”
头狼加速器创始人吴舒常说:“不要让员工用肌肉记忆工作,要让他们用大脑思考。”
当年美团大战千团时,王兴没有天天催团队 “给我冲业绩”,而是做了两件事:
·搭建 “地推标准化手册”:把 “如何谈商家” 拆成 12 个步骤,从进门话术到合同签署都有模板,新人培训 3 天就能上岗;
·建立 “数据中台”:每个城市的订单量、商家转化率实时同步,员工不用等领导指示,自己就能判断 “哪里该补短板”。
这就是 “赋能”:不是让员工听命令,而是给他们 “能打胜仗的武器”。
Part 3
管理的本质是 “赋能”:
比执行力更重要的两个字
那到底什么是 “赋能”?简单说,就是 “给能力”+“给动力”,让员工从 “被动执行” 变成 “主动创造”。
1. 给能力:把创始人的 “独家经验” 变成团队的 “通用工具”
很多创始人陷入一个误区:“我当年靠执行力打下江山,现在员工也该像我一样拼命。” 但时代变了 —— 过去靠个人英雄主义,现在靠组织能力复制。
举个反例:某 MCN 公司创始人自己是顶流主播,带团队时天天要求员工 “像我一样直播到凌晨”,结果新人要么累跑,要么学不来。后来她听了建议,做了三件事:
·拆解能力模型:把 “直播带货” 拆成选品、话术、控场等 6 大模块,每个模块找资深主播做 SOP(标准作业流程);
·搭建培训体系:新人先在 “模拟直播间” 用话术模板练 30 天,通过考核再上实战;
·提供工具支持:开发 “选品数据库”“实时流量监控表”,让员工不用靠经验猜,直接看数据决策。
半年后,团队孵化出 3 个百万粉主播,她自己反而轻松了 —— 这就是 “赋能型管理”:教会员工 “钓鱼”,而不是把鱼分给他们。
2. 给动力:从 “盯着人做事” 到 “让人想做事”
德鲁克说:“管理的本质,是激发人的善意。”
厉害的创始人都明白:员工不会为 “KPI” 拼命,但会为 “成就感” 和 “成长机会” 全力以赴。
某互联网公司曾遇到一个难题:技术团队离职率高,创始人发现问题出在 “管理方式”—— 之前只靠奖金激励,员工觉得 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。后来他们改革了:
·开放 “项目自主申请”:员工可以自己组队做想做的项目,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和导师支持;
·设置 “能力成长路径”:把技术岗位分成 “执行者 - 设计者 - 架构师” 三级,每升一级不仅加工资,还能参与公司战略会议;
·允许 “试错容错”:规定每个团队每年有 20% 的预算可以用于 “创新实验”,哪怕失败也不扣绩效。
结果呢?员工从 “被动等任务” 变成 “主动抢项目”,离职率降了 40%,创新成果翻了 3 倍 —— 这就是 “赋能” 的核心:让员工看到 “自己的成长”,比盯着 “公司的目标” 更有力量。
Part 4
从 “执行力” 到 “赋能”:
创始人的三个转身
如果你是创始人,怎么从 “执行型领导” 变成 “赋能型领导”?记住这三个关键动作:
1. 把 “我来做” 变成 “你来想”
很多创始人习惯 “替员工做决定”:小到选供应商,大到定战略,都要亲自拍板。这其实是在扼杀团队的能力。
正确的做法是 “提问式管理”:
·下属问 “这个方案要不要改”,别直接说 “改这里改那里”,而是问 “你觉得用户最可能吐槽哪个点?”
·团队遇到困难,别冲上去救火,而是问 “如果给你 3 个资源,你最想要什么?”
让员工先思考,你再补漏洞 —— 哪怕初期效率低,但三个月后,你会发现团队开始 “自己走路” 了。
2. 把 “盯过程” 变成 “建机制”
知名企业家教练钱军说:“好的管理,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。”
怎么做到?靠机制,而不是靠盯着。
比如考勤:小公司创始人总盯着 “谁迟到”,厉害的公司却设计 “弹性工作制 + 目标考核”—— 只要按时完成任务,迟到半小时没关系;
比如复盘:别开 “批斗大会”,而是用 “复盘四步法”(目标回顾 - 结果对比 - 原因分析 - 改进计划),让团队自己找出问题;
机制建好,员工知道 “该做什么”“怎么做”“做到什么程度”,执行力自然就上来了。
3. 把 “个人权威” 变成 “团队成长”
很多创始人沉迷 “当英雄”:员工夸一句 “老板太厉害了”,就觉得自己管得好。但真正的厉害,是员工离开你也能厉害。
有个创始人做得特别好:他每年拿出 10% 的利润,送核心员工去参加行业峰会、报 EMBA 课程;每周花 2 小时和员工一对一沟通,帮他们规划职业路径;甚至允许优秀员工 “内部创业”,公司做股东支持。
表面看,他在 “培养竞争对手”,但结果是:团队忠诚度极高,公司裂变出 3 个新业务,每个都盈利 —— 这就是 “赋能” 的终极形态:让员工成长,就是让公司成长。
Part 5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
真正的管理,是 “成人达己”
回到开头的问题:为什么厉害的创始人不提 “执行力”?
因为他们看透了:执行力是 “表象”,赋能才是 “本质”。当你纠结员工 “为什么不执行” 时,不如问问自己:
·我有没有给他们清晰的目标和工具?
·我有没有让他们看到成长的希望?
·我有没有把 “自己能行” 变成 “团队能行”?
管理不是 “控制”,而是 “成就”。就像吴舒说的:“好的管理者,是团队的‘充电桩’—— 你负责充电,他们负责发光。”
如果你是创始人,不妨今天就做个小改变:下次开会时,少讲 “给我执行到位”,多问 “我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”。
你会发现,当员工感受到 “被赋能”,执行力,只是顺带的结果而已。
(全文完)
今日互动:你在管理中遇到过 “执行力陷阱” 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聊聊你是怎么突破的。
头狼加速器是创业导航服务的开创者,为创业项目提供培训、陪跑、孵化投资等服务。
1、主营业务。一是培训服务,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导航训练营、组建燃烧团队训练营、愿景货币化训练营、战略落地训练、百日精进训练等服务;二是陪跑服务,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门诊、年度咨询、年度陪跑等服务。三是孵化投资服务,每年精选一些市场能力较强的项目,进行孵化和投资,也可与资源方共同孵化和投资。
2、项目优势。头狼加速器正在建立万人创业者社区,目前已拥有7000多个创业项目,拥有100+专家顾问(投资人、企业家、行业专家等)、100+合作单位(上市公司、产业园、相关金融机构等)。
3、团队优势。核心成员一对一诊断和辅导过6000多名创业者。投资的项目有多个100倍以上退出案例;已投初创项目,团队不超5人的,3年成活率90%以上;多个项目持续分红10年以上。
创业要远航
还得找头狼
扫码关注我们
END